大家都知道针灸是有史以来中医界的杠把子,有很好的治疗功效。通过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从源头上解决人体疾病。那么揿针治病立竿见影,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解惑,还在为此困惑的你赶快来看看吧!
中医认为,针灸最主要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气在中医学中,除了代表呼吸的空气以外,更主要的是代表人体内的各种物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比如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叫“正气”,把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不足叫“气虚”。比方说,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叫“胃气”,把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足叫“胃气虚”。
中医认为气与血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具体的说法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意思是说,人体的各个组织,都需要血液供给营养,才能产生各种功能,所以说“血为气之母”。
但是,血液运输到人体各个组织,又需要心血管的动力,所以说“气为血之帅”。因此,一个人如果气血功能调和,他的身体就健康;如果气血功能失调,就要发生疾病。
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称为“调整作用”。所谓调整作用,就是指矫正机体功能偏盛或偏衰,使之保持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跟一般的药物治疗作用不同。
比如人中穴,当大脑机能处于高度抑制——昏迷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兴奋作用,叫做“醒神开窍”。当大脑功能处于兴奋——病人狂躁或严重失眠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抑制作用,叫做“安神”。
同是一个穴位,在两种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两种相反的作用。又比如胃痉挛的时候,胃的紧张度增高,针刺足三里能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相反,当胃的紧张度降低的时候,比如胃下垂,针灸足三里,又能使胃的紧张度增加。针灸的这种例子,真是多不胜举。所以人们认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双向调整”。
针灸的这种“双向调整作用”有没有副作用呢?
没有的。
因为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以后所造成的机体功能的变化,都在生理范围以内,比如在高血压情况下,针灸可以使血压降低,但是降到一定水平就不再降了;低血压的时候,针灸以后血压可以升高,但是升到一定水平就不升了。因此,人们认为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
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是不是只能用来治疗功能性的疾病呢?
实际上,大量临床实验证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的疾病,而且对组织的代谢过程和某些器质性的改变,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比如针灸能治溃疡病、慢性胃炎、子宫下垂等等。针灸的调整作用既可以表现在局部,也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生理功能系统。如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排尿、内分泌、神经系统等,都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比如针灸对消化功能的调整,它不仅对胃、小肠、胆囊、胆道、大肠的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而且对胃液的分泌、小肠的消化、吸收,胆汁、胰液的分泌以及对粪便成分和肠道菌群也有影响。因此,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针灸什么病都能治,比如针刺可以排除胆道结石;但是对较大的结石,针刺排石就困难了。
针灸时第二个作用是镇痛
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因此,目前人们对痛觉生理以及镇痛作用原理的研究,都应当看作是初步的探讨。
那么针灸为什么能止痛呢?
中国古典医学认为,针灸所以能止痛,是因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气血在经脉里运行畅通无阻,没有疼痛的感觉。
如果有什么原因造成经脉里的气血运行不够通畅,就会产生疼痛,叫做“不通则痛”。针灸能够止痛,是因为针灸能使经脉里的气血运行通畅,这叫做“通则不痛”。但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很多,所以针灸在临床上治疗疼痛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风湿性疾病,这种病是由于风、寒、湿这些外邪侵犯人体,造成气血运行不通畅,因此治疗的时候,就应该使用散风、祛寒、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又比如炎症性疼痛,这是由于体内蕴热、感受时邪,也就是某种细菌感染,造成气血壅滞,治疗这种疼痛,就应该采用清热消肿的方法。所以说,针灸镇痛,不是单纯的止痛,而是消除致病原因的结果。
针灸的这种“通经脉”的作用,在临床上不仅用于镇痛,还可用于治疗闭经、产后奶水不足、半身不遂、局部冻伤等病。
针灸的第三种作用是增强机体防卫免疫功能,这种功能中医叫做“扶正祛邪”。
扶正,是扶助正气的意思,也就是增强机体抵抗力;
祛邪,是驱除致病因素,也就是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意思等。
医生治疗疾病可以从“扶助正气”方面入手,也可以从“驱除病邪”方面入手。或者扶正和祛邪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比如,人们得了传染病或者炎症性疾病,医生给一些抗生素,这是从“祛邪”方面进行治疗。消灭了致病的细菌,就等于扶助了人体的正气,所以叫做“祛邪扶正”。
相反地,医生不给抗生素,而进行针灸,这是从扶正方面进行治疗。通过针灸来增强机体抵抗力,消灭致病的细菌,因此把这种作用叫做“扶正祛邪”。针灸的这种“扶正祛邪”作用,已被大量实验研究所证实。
实验证明,针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性渗出物,使血管通透性降低。还证明针刺不仅可以控制、缩小炎性坏死病灶,而且可延缓或防止坏死的发生,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增强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过程。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都证明,针刺具有退热作用。在针刺治疗某些传染病或炎症性疾病的时候,由于针刺以后症状的改善,体温也可以同时恢复正常。
实验还证明,针刺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比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后,白细胞对葡萄球菌的吞噬指数上升l~2倍,吞噬能力也相应提高。针刺后24小时达最高峰,72小时恢复正常。
总之,针灸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但是针灸的主要作用就是“良性双向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和“增强机体抵抗力”三种。
这就是针灸所以能够治病的原因。
揿针疗法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分支,是传统皮内针治疗的发展和创新。揿针疗法即皮内针治疗,属于传统针法里面的浮刺和浅刺,浅刺是通过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功能,达到活血化瘀止痛、治病防病的目的。
为推进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并走向世界,2009年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承担中医药重大科研课题—《针刺(含电针)电化学效应实验及其意义》。科研团队由西医、中医、化学、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微量元素与健康等领域的专家组成,2012年该课题组创新研发的自发电揿针,荣获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多项专利:
《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肉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
《一种具有多阳离子、电化学特性的针灸针具》
《一种高效自发电化学电流联动的揿针》
《一种可导引自发电化学电流的揿针》
《一种便捷高效易分离多胶层定位避痛方便揿针》
《一种防止胶布在使用过程中变形的带胶布揿针》
课题成果—自发电揿针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药月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刊物发表了众多论文,并且还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做了该项科技成果报告,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肯定及专家的认可,为中国中医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创了针刺元素电化学效应的全新契机,并在临床广泛应用。
一、《针行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牌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揿针》即时疗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长期以来业内一直被“要酸胀痛的针感得气才会有效的”技术偏见所困:不知道针刺的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不知道针刺入体内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不知针刺入体内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不知道针灸治疗根本不用深刺、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这些也就是目前临床能出科研成果的诱人亮点。
3、《针行揿针》可无痛(针刺无痛率可达95%以上)又十分安全高效的科技内涵特点
⑴、首先揿针产品使用时需要重压外壳,而重压外壳的压力会使受压区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围成了有外壳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⑵、其次,那外形如极小的图钉、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大多数不会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故不会产生痛觉神经兴奋痛觉(只有大约1~2%的极少数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的针才会产生痛觉);
⑶、又因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所以治疗时会十分安全;
⑷、另外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因此揿针会收到极佳的疗效。
⑸、此外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得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揿针治病立竿见影,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通过以上概述,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明确认知了吧!为了让正有需求的朋友受益,希望大家可以大力转发小编的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采纳!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129电话/传真:0571-85390102
手机:13588173542 QQ:63052804
邮箱:[email protected]
浙ICP备1701748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