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同 郑振洨 王海明沈瑾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杭州 310009
杨肖娥 李廷强 冯英 浙江大学
王樟连 王芸 浙江中医药大学
【摘 要】 目的 探求针刺穴位组织的针具主体微量元素的相关元素含量的变化。 方法 将15只实验兔按照A、B实验组,及C、D对照组,进行实验,5h后对60个(每点15个)样本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与不锈钢针灸针主体相关联的铬、镍、铁元素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 实验组(针刺组与电针组)的铬、镍、铁元素含量全部都大幅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 结论 针刺穴位组织具有增加相关针具主体微量元素的效应。
探求针刺穴位组织微量元素相关元素含量的变化,是对针刺原始效应物质求证的关键一环,是揭示针刺效应机制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针刺原始理论与临床实践继续创新必不可少的基础探索。本研究从电化学效应入手,探求针刺穴位组织的相关微量元素变化,旨在证实针刺穴位组织具有增加相关针具主体微量元素的效应。
1 实验材料
1.1器材仪器 0.8㎜×40㎜(苏州、天協牌)不锈钢针灸针300枚(为确保ng级腐蚀量显示,故选用作用面积大的直径0.8㎜针具)、MODEL G6805-H电针仪、Agilient 7500a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分析仪(美国安捷伦公司)。
1.2 实验对象 实验兔15只,选用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健康合格实验兔,并即在该中心进行实验,合格证号:SCXK(浙)2005-0022。
2 实验方法
每只兔的左侧环跳穴区(A组)、臂臑穴区(B组)为实验组,兔右侧环跳穴区(C组)、臂臑穴区(D组)为对照组(不进行针刺或电针);(采用3﹪戊巴比妥,按1ml/㎏麻醉)将20枚针灸针分成两组(每组10枚)分别刺入A组和B组的穴位组织内,其中A组的10枚针用电针仪(连续波,频率80Hz,波宽2ms,强度以组织随频微抖为度)通电5h,B组刺入的10枚针不运针留针5h,每组针刺范围在15mm2内;5h后(静脉注入50ml空气)将兔处死,再对A、B、C、D四组的相应组织分别取1g样本,然后用(ICP-MS)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各样本的铬、镍、铁元素含量。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15只实验兔(留针、电针)实验组穴区的铬、镍、铁元素含量都(全部)大大高于对照组(对侧无针)穴区的元素含量,p<0.001其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而留针组与电针组比较:铬、镍元素含量的差异无意义、P>0.05;但铁元素含量的差异有意义、p<0.01。见表1、表2、表3。
表1臂臑穴区留针组与不针组的铬、镍、铁元素含量比较(±S) ng/g
n/只 铬Cr 镍Ni 铁Fe
实验B组(留针) 15 270.01682±71.63** 116.16087±43.87** 27060.804±11332.91**
对照D组(不针) 15 54.007090±12.76 2.7388872±1.949 5523.4536±2380.729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环跳穴区电针组与不针组的铬、镍、铁元素含量比较(±S) ng/g
n/只 铬Cr 镍Ni 铁Fe
实验A组(电针) 15 303.93884±115.7** 136.72444±62.70** 14175.591±5327.276**
对照C组(不针) 15 58.014030±19.39 5.3104262±4.824 5414.2764±2531.767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3臂臑穴区留针组与环跳穴区电针组的铬、镍、铁元素含量比较(±S) ng/g
n/只 铬Cr 镍Ni 铁Fe
实验B组(留针) 15 270.01682±71.63▽ 116.16087±43.87▽ 27060.804±11332.91**
实验A组(电针) 15 303.93884±115.7 136.72444±62.70 14175.591±5327.276
留针组与电针组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针刺为何能增加穴位组织中的微量元素呢?笔者曾受微观电池电化学腐蚀原电池效应的基本科学规律[1。2]启发,在离体猪肉、草莓标本的针刺实验中测到了电化学电流[3],在针刺ICR实验小鼠的活体尸体、人(活)体的实验中也测到了电化学电流[4],从而证实针刺穴位组织具有产生电化学电流的客观效应;笔者还期望能通过《3000枚临床使用针灸针腐蚀现象的研究》[5]以及本研究来进一步证实:针刺穴位组织具有增加相关针具主体微量元素效应,证实针刺穴位组织的微观电池电化学腐蚀原电池效应。笔者以为,针刺能增加穴位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基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由于刺入人体穴位组织金属针灸针的针尖与针身表面形态、电子分布密度不同,再加上针灸针内含的不同金属材质(如不锈钢的主体元素是铬、镍、铁)原子结构、应力变化所形成的电子构型、间距、分布、离子状态存在差异等,这些都会使刺入人体穴位组织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针灸针之间形成电位差、产生电化学作用[2。6。7];又由于生物活体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着不少需要吸收电子、离子的生物物质(如各种氯化物、生物离子、大分子、氨基酸、金属蛋白、核酸络合物、金属酶、辅酶等),其与针体的作用将可能吸收针体在电化学状态中所形成的相关联的电子、离子[2。7],从而使该穴位组织中相应元素含量大幅度增加;上述所存在的客观条件也完全符合微观电池电化学腐蚀原电池效应规律所应该具备的充分必要的基本反应条件[1。2]。
由于本研究属于ng级范围的定量分析,又受制于当前实验设备的分辨精度,因此在选用针具的作用面积、作用范围(区域)、作用时间上作了(确保科学性)择优安排:选用直径0.8㎜针具、选定能刺10枚针的15mm2穴区保证能有相对充分的作用面积;选择5h的相对充分的作用时间;从而确保了本研究的进行。
那么本研究显示的“留针组与电针组比较:铬、镍元素含量的差异无意义,铁元素含量的差异有意义”又说明了什么呢?由于(受制于当前实验分辨精度)作用时间长达5h,又由于留针与电针所选穴位有上下肢的部位区别;根据电针的脉冲电流会在短时间内加快机体相应部位电子、离子的有效碰撞率(但当达到一定量时,针体与周围的反应会趋于钝化、饱和)的物理化学规律,根据留针的有效碰撞是建立在机体内在需求的自然反应上(达到一定时间量也会趋于钝化、饱和);因此此显示既不能充分说明留针组与电针组在其它更多时间段作用相等,也不能分辨出留针组与电针组在其它更多时间段的作用优劣;此显示只能说明:经过5h的实验,留针臂臑穴区组与电针环跳穴区组的铬、镍元素增量基本相似,但留针组的铁元素增量还要多于电针组。
参 考 文 献
1 杨宏秀,傅希贤等.大学化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06~108.
2 孙秋霞,材料腐蚀与防护.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34~59;84~88;101~103.
3 张大同.不同材质针灸针的电化学实验.上海针灸杂志,2003.22(5):33-34.
4 张大同,沈瑾.针刺尸体、活体穴位所发电流的研究.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4(6):39-40.
5 张大同,沈瑾.3000枚临床使用针灸针腐蚀现象的研究.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5(4):42-43.
6 张大同,沈瑾.针刺电化学效应的相关实验及启示性结论.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8):858-860.
7 张大同,张超伦,陆建军.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发明专利公报,2006.22(35):32.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电话/传真:0571-85390102
手机:13588173542 QQ:63052804
邮箱:[email protected]
浙ICP备17017482号 网站地图